鸿蒙发展三策:开放共生、取舍之道与全球竞合
2025-04-29 06:04:03
  • 0
  • 0
  • 0

刘 锋

中科数字大脑研究院院长


观点摘录:
“大舍大得”,鸿蒙品牌有很深的华为烙印,要如何消除友商的疑虑是一大考验。
“有所为有所不为”,鸿蒙是否需要承担起从底层硬件到顶层应用所有的工作。
“直面竞争”,鸿蒙要成为世界的选择,只有华为一家走出去是不行的,需要更多其他厂商的参与,直面安卓,Arm等精品的竞争。

发言内容:

感谢吕老师还有方教授组织的这次活动,在后面讲有个好处,可以学习吸取前面那么多专家的观点,即使对鸿蒙这一块不了解,听了那么多专家的发言以后,我估计也可以成为半个专业人士了。

我的发言还是想总体围绕着我们话题的讨论方向,比如第二个如何建立“鸿蒙是大家的鸿蒙”?第三个如何树立品牌形象?第四个如何汇聚1亿个活跃用户?第五个鸿蒙如何从“中国方案”升级为“世界选择”?这些问题前面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很重要的观点,我就围绕这四个点,把有些观点说得更清楚一点,或者某种角度可能说得更犀利一点。就是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希望鸿蒙变得更好,我们国家的操作系统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个问题,其实前面很多专家已经比较温和地提出了,就是鸿蒙系统到底属于谁?一方面,我们说鸿蒙它身上有很强的华为烙印,但同时现在它又做成了一个开源系统,这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我们的友商怎么进入,刚才也提到,不少友商现在对于鸿蒙这个系统还是心有疑虑,这个疑虑的背后,我想它的关键因素可能还是跟鸿蒙背后非常强的华为特征和烙印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之前专家也提过,比如说Google它小批量地做PC、手机,其他的传感器它都不做,但是华为这些都做,而且竞争力又很强,鸿蒙又是跟它的硬件设备深度捆绑。鸿蒙这个系统的开发,应该说是以华为为主力来构建的,而且它又是基于华为本身的产品,它的耦合和适应性肯定比其他的产品要更强一点。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一种悖论,到底如何对外去推广。苹果是做iOS,也生产手机,但iOS就是我的,我封闭,我来用。

在这种情况下,鸿蒙就面临着是开源,是给大家都用,还是说我就为华为自己服务,我万物互联,我能占领多大的市场,我软硬结合,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关键问题。这里我想了一个关键词,叫“大舍大得”,如果是说真的我们想把它变成开源的项目,包括这个品牌,包括建立这个开源的操作系统,那可能就需要国家有个专门的部门或者国际有个专门的部门把更多的厂家拉过来以后,大家重新去规划这个系统,甚至名称都要重新规划。内部讨论我就说得更加直白一点,鸿蒙这个词确实跟华为捆绑得太紧了,像是小米那怎么用?如果我是小米的负责人,我用鸿蒙的话,是不是会有些疑虑?本来我想把这放在第二点讲,但是我觉得这是个根本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关键词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刚才也是有很多专家提到了,鸿蒙系统现在看着很庞大,不但是万物互联,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能,而且现在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介入以后,包括最新的Agent的出现,包括Agent的互联互通,其他各位专家也提到了MCP、A2A,这里面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一方面我们说操作系统位于硬件设备底层,一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很庞大的万物互联。同时,Agent本身更多是属于应用层,因为腾讯、Facebook、淘宝等顶层有壁垒,连通不畅,我用一个Agent在顶层实现互联互通。如果鸿蒙系统不但在底层驱动硬件设备,同时把顶层的工作也做了,把Agent的工作做了,一旦实现以后,很多有社交网络特征的应用可能又会受到冲击,这个操作系统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做了,那很多创业者可能就变得无所事事了,甚至会使得其他创业者可活动的空间受到压缩。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个问题跟前面密切相关,怎么变成世界选择?肯定不单是华为一家走出去,也可能不光靠国家的力量,还是要产品好用。这带出了第三个关键词“直面竞争”,一般中小国家是不会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或者自己的硬件设备的,要么就是用美国的Android系统,要么用中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竞争?只有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但是只有华为一家走出去是不行的,需要更多其他厂商的参与,大家都用鸿蒙,可能才有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根子可能还是在前两个问题上。

我大概就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