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道歉潮“后,“技术中立论”还能信吗?这12句话说清楚了
2018-04-20 09:18:28
  • 0
  • 0
  • 1

来源:华映资本

近期,道歉似乎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的常态。

Facebook“泄密门”后,4月10日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听证会上,扎克伯格一句“是我的错!”止住Facebook股票下跌颓势,当天即反弹上涨4.5%,挽回206亿美元;连扎克伯格特意换上的西装,也被媒体称为“I’m sorry suit”。大西洋对岸,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在经历“道歉潮”,相关新闻大家都已知晓,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一起思考的是:当市值、盈利、用户数、流量等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硬标”,数据、算法等科技因素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并以更深刻的方式影响着文化、政治与社会。尽管人们多数时候沉浸在科技带来的便捷中,但当科技不可避免地露出它的“另一面”时,就需要我们尽早做出思维和行为上的修正。

Anil Dash是Fog Creek Software公司的CEO,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人性化技术。近日。他分享了他对科技的看法,12条关键原则道清科技与商业的本质。谨以此文,和大家一起思考“科技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文章会有点晦涩,但值得一读。

1

科技不是中立的

对于日常使用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产品中的每个按钮,每个链接,乃至每个发光的图标,都被根植了技术开发人员的价值认同。而技术开发人员对设计、科技架构或商业模式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对我们的隐私、安全甚至公民权利产生深远影响。

当应用鼓励我们拍摄方形而不是矩形的照片时;

当我们在客厅里放置一个永远在线的话筒时;

又或是人们通过社交软件允许老板能够随时找到自己时...

科技正在改变人们行为与生活。

当人们开始接受一项新技术,生活便随着创造这些技术的开发人员的偏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

科技并非是必然要追随的趋势

在大众文化中,技术的迭代发展被视为是永无止境的,它可以不断地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但新科技产品通常涉及一系列权衡,例如,在对可用性或设计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同时,隐私与安全性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因此,某种特定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并不能保证它被广泛采用,也并不能保证其他更受欢迎的技术得到改善。

简单来讲,科技进步与生物学世界的进化很相似: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看到科技取得广泛进展,但一路上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死胡同和价值的权衡。

3

要相信科技领域的多数从业者,

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可以以一种怀疑并批判的态度去审视现代科技产品和公司,但这不代表大多数创造科技的人是“坏人”。世界上成千上万创造硬件和软件的科技人员都是非常真诚地想要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科技创造者必须明白一点:创造科技的良好动机并不能与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相抵。

此外,认识多数科技人员的良好动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更关注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伴随而来的是,那些没有良好意图的技术的影响力自然而然被降低了,这也会给那些对技术负责的从业人员带来动力。

如果我们要有效地让每个人对其所创建的技术负责,那么相信大多数技术的潜在好意是十分重要的。

4

科技史记录并不完整,

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技术开发人员通常可以找到他们喜爱的编程语言或设备的发展历史,但要想知道某一特定科技为何会蓬勃发展却是几乎不可能的。

我们还处于计算革命的早期阶段,仍有许多先驱者正在为科技的进步而努力,但我们会发现,最近几年的科技历史并不完整:

为什么当其他程序还默默无闻时你最喜欢的应用程序却取得了成功?

以前尝试创建这样的应用程序遭遇了怎样的失败?

这些失败的应用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它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围绕当今“最伟大”的科技创造神话时,又有哪些创造者或创新者从科技发展的历史故事中被抹去了?

为了在科技界撰写出一个光鲜、拥有不可阻挡发展之势的进步故事,以上所有问题可能都会被忽视。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在其他行业中都不鲜见,也并非科技界独有。但是,当科技开发者想要向前人学习但却无法学习时,科技界此种“非历史观”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

多数科技教育不包括道德培养

在法律或医学等成熟学科中,人们已经将数百年的发展经验纳入专业的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尽管道德教育并不一定能阻止道德违法事件的发生,但对道德问题的最基本熟悉程度可以让从业人员进行明智的对话。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的存在可以让那些想要正确做事并合乎道德标准的人有可遵循的准则和基础。

然而,将职业道德培养纳入科技教育的进展甚微。目前仍然很少有旨在提高就业者道德规范的项目,继续教育也主要侧重于获得新的科技技能。如果科技人员想要维持他们目前所享有的广泛的公众支持,道德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6

科技的革新由技术人员主导,

但不应忽视大众需求

在近几十年中,社会对科技行业的尊重愈加明显,但这也导致人们对于科技研发者秉持一种“绝对正确”的态度。目前,科技研发者在媒体、劳工、交通、基础设施和政治政策等各个领域经常被视为权威,即使一些人并没有专业背景。

大多数考虑周详的科技开发者会在开发前对他们想要进行改进的领域做深入且真诚的了解,以确保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对领域原有系统的工作方式进行盲目干扰。

但有时候,一些新技术会横跨多个领域“肆虐”,由于对技术“权威性”的崇拜,一些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者其他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会破坏行业原有的生态系统。很多时候,拥有足够资金资助的科技研发者甚至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一些科技人员的“闭门造车”使他们与受影响的群体产生隔离。

7

技术天才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流行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科技创新代表之一就是宿舍或车库里的天才,诸如“乔布斯群体”创造的“神话”:一个人在成千上万人的工作中获得了“发明iPhone”的荣誉。

事实上,科技始终以其创造者所在行业的洞察力和价值观为基础,而几乎每一个突破性成就,都是以数年或数十年来人们创造类似产品的尝试为前提的。

“个体创造者”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是有益的事情。媒体可能因报道个人的荣光故事而受益,教育机构也会通过积极建立个人神话来激励他人,但真正的科技创造过程是复杂且涉及许多人的。

因而,我们应该对任何科技成就的外在叙述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

8

大多数革新的技术并非来自科技公司

数据显示,只有约15%的技术人员在科技创业公司工作。在许多大型科技公司中,大多数员工甚至都不是技术人员。因此,仅仅基于科技公司技术人员的工作习惯或文化来定义技术,严重扭曲了科技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

相反,我们应该考虑到,多数科技研发者供职于其他的一些组织或机构,而这些企业或机构往往不被认为是“高科技公司”。

此外,很多有才华的技术人员更青睐具有独特文化且具挑战性的公司,我们不应该将其抹煞——科技公司只是科技的一小部分这一事实,更不应该让许多科技巨头的极端文化扭曲人们对整体科技的看法。

9

多数大型科技公司只通过三种方式赚钱

如果想要了解科技公司为何如此运作,那就需要先了解他们是如何赚钱的——

广告:Google和Facebook赚钱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广告商。他们创建的每个产品都旨在从用户端提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可以用这些信息来创建用户行为和偏好的详细配置文件,广告公司则可以利用这些配置文件生成相关搜索结果和社交信息馈送,进而刺激用户访问包含更多广告内容的网站或应用程序。这是一个围绕“监控”建立的商业模式,它是大多数消费互联网企业所依赖的模式之一。

大企业: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软、甲骨文和Salesforce等)可以通过向其他需要商务软件的大公司售卖软件而获得资金,而且如果这些软件易于操作且便于管理,这些大公司也愿意为其付额外的费用。

个人:像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更希望顾客可以直接向其支付产品费用,而这也是最直接的业务模式之一,用户可以确切地知道自己在购买iPhone、Kindle或是订阅Spotify时会获得什么内容。并且,因为它不依赖广告或受制于雇主的购买控制权,所以拥有这种模式的公司往往是那些个人享有最大权力的公司。

实际上,几乎每一家科技公司都试图做这三件事中的一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它们与这三种商业模式的关系来理解他们做出相应选择的原因。

10

大公司的经济模式扭曲了科技内涵

现如今,最大的科技公司都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发展公式:

制作一个有趣或有用的产品,以期用其改变一个大市场;

从风险投资者处获得大量资金;

尽量快速增加用户群数量,即使这意味着一段时间会损失大量的资金;

弄清楚如何将庞大的受众群转变成一个足以让投资者收获颇丰的商业模式;

与市场上的竞品开始PK。

这种模式看起来与传统成长型公司截然不同——传统成长型公司起步于小型企业,主要通过吸引直接支付商品或服务的客户来实现成长。

从增长体量和速度来看,采取此种新模式的公司可能比那些依靠付费客户收入的老公司更胜一筹。但是,这些新公司在市场中却承担较低的责任,因为他们正在为其投资者的短期利益服务,并将投资者利益置于用户和社区的长期利益之前。

由于此类商业计划的普遍存在,常规公司在没有拿到投资的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进入市场竞争的,因为依靠客户端盈利来谋取发展的公司不能承受长时间内的亏损。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意味着常规性公司常常为小型独立公司或科技巨头公司所困。

而最终结果也有些类似于电影业,受市场欢迎的要么是小而美的独立艺术电影,要么是大型超级英雄大片,至于其他,不存在的。

那么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最大开支是什么呢?招聘技术人员。他们将绝大部分投资资金用于招聘和留住程序员。在如今的商业世界里,并没有一条规则显示,有价值的公司意味着能为不同类型的人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

11

科技也追求流行文化

对于外部人士来说,创建应用程序或设备是一种超理性的过程,因为工程师们会依据任务特点选择最先进且最合适的技术。事实上,诸如对编程语言或工具包之类的东西的选择可能会受到特定编码人员或管理人员的兴趣影响。而且,创建科技的过程或方法也是可以追随潮流趋势的,并且这会影响到从会议商榷到产品开发的所有方面。

虽说科技研发人员有时会将目光锁定到“新颖性”中,但有时候他们也想要回归主流科技本位,但这些选择除了受到客观评估的影响之外,也会深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而“更复杂的科技”与“更有价值的终端产品”之间也不总是能被划上等号。

因此,尽管许多公司喜欢用“尖端新科技”作为产品卖点,但这并不能保证这些产品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更何况新科技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12

科技滥用缺乏问责

在大多数行业中,如果企业开始做错事或剥削消费者,他们往往就会被记者揪住调查并接受谴责。之后,如果这些弊病继续存在并且变得严重,公司就会受到立法者的制裁。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科技行业媒体都专注于报道新产品的推出或现有产品的更新,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报道科技所带来的重要社会影响。尽管随着科技公司变得愈加富有且势力强大,这种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报道仍然受制于媒体的内部文化。毕竟,即便是资历颇深的传统商业记者也会存在对基本科技概念一窍不通的情况。

对科技影响力拥有更深入了解的专业科技记者通常被分配到产品发布的报道中,关于“科技带来的更广的社会影响”却无人问津。

而当我们将此纳入监管层面考虑时,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如果监管人员自身也并非技术人员,那么他们如何对技术迭代进行有效管理?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进步如此之快,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法规有时难免于落后现有的科技水平。

如果没有媒体和立法问责制的纠正力量,科技公司通常会不受监管“自在”运行。更糟糕的是,那些传统的活动家发现自己的方法论因为科技巨头的商业模式而失去效用,科技公司完全可以利用广告或用户监控来收集用户数据,并实现继续运作。

缺乏问责成为了当今科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结语

该如何推动科技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既然所有的事情都如此复杂,而且关于科技很多重要的核心点都非常不明确,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弃科技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一旦我们知道塑造科技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开始推动变革;

如果我们知道科技巨头最大的成本是用于吸引和聘用技术人员,我们就可以鼓励程序员集体倡导他们的雇主遵循道德;

如果我们知道科技公司的投资者会对市场中潜在风险做出回应,我们就可以强调“投资那些运作方式对社会有害的公司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增加”这一事实。

我们中有许多人创造科技,有许多人热爱科技赋予我们的能力,有许多人推崇科技改善我们生活的方式,但同样也有许多人正在因这些科技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苦苦挣扎。但如果我们理解一系列科技发挥作用的原理,就可以解决科技带来的最大问题。科技本无罪,我们只是期望技术能够更加道德和人性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