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游戏与现实世界:冲击、对话与未来 |《探索与争鸣》2019年精彩系列④
2019-10-06 15:28:09
  • 0
  • 0
  • 0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4期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数字生活与数字文化的中涌现的新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正确理解、看待这些新问题,便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游戏的“好玩”与人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将人生之中(暂时)难以实现的种种目标和价值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看似一个个或美轮美奂或冰冷阴森的数字时空充满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但其实戳破这个脆弱的肥皂泡表面,里面同样充斥着黑暗人性。《王者荣耀》《明日之后》《荒野行动》的玩家在用游戏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日常经验,成为21世纪年轻人的生活日常。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不应简单地将游戏这个现象视为洪水猛兽,将之当作荼毒青少年的电子鸦片,而是需要理解游戏本身与今天的年轻一代之间的生存关系。

数码身体、拟-生命与游戏生态学——游戏中的玩家-角色辩证法

蓝江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我们出现在一个荒岛上,周围只有很简单的材料,我们怎样用这样的材料为自己修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居所?我们如何掌握好新的技术,来抵御各种动物和僵尸、骷髅的进攻?我们如何依靠采集果实、种植作物、捕猎甚至烹饪来维持一个虚拟界面上的生命?对于这些命题,那些曾经玩过《我的世界》或《明日之后》的玩家十分熟悉,他们不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而且可以轻车熟路地在那个由数字代码组成的世界,每日每夜用自己的行为来实践这些活动。

“玩是谦恭,不是解放”

——作为控制、反制与自制的电子游戏

姜宇辉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游戏到底好玩在哪里呢?表面看起来,它其实与人生并无二致,只是将人生之中(暂时)难以实现的种种目标和价值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已。看似一个个或美轮美奂或冰冷阴森的数字时空充满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但其实戳破这个脆弱的肥皂泡表面,里面同样充斥着钩心斗角、争名逐利、尔虞我诈、阳奉阴违所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也令人厌恶乃至不齿的黑暗人性。

游戏商品化中的留守儿童

张明皓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敬忠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创造”游戏到“制造”游戏,留守儿童的游戏生态发生了重要变化。脱离“游戏共同体”精神的游戏商品化机制则以捕获儿童的方式实现利润再生产。通过留守儿童实地调查的案例发现,游戏商品化的捕获机制实际由外部社会结构、游戏工业结构以及留守儿童个体化行动三者互构而成。外部社会结构限制催动留守儿童生活无意义感的不断再生产,而留守儿童反叛生活无意义感的渴望与游戏意识形态的映合以及游戏工业和留守儿童无意识的“合谋”,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被游戏商品化机制总体收编。游戏商品化具有强现实渗透性和循环性,其社会后果是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多重捕获”和留守儿童的“反思失落”。在游戏商品化的浪潮中,应该重申对留守儿童生活意义系统的反思性关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反对网络游戏媒介,而在于如何在社会和文化中捍卫童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