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正式打响,中国技术力量将被压制还是激化升级?美院士一席话,道出了真相
2018-07-07 09:49:20
  • 0
  • 0
  • 9

✎ 编 者 按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宣布,将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7月6日0:01开始对“301调查”所覆盖的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自此,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第一枪。
在两国“战乱”下,中美科技及互联网巨头也难免又要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商业斡旋,甚至事态扩大后,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各个行业的局势,届时,我们的技术力量是被压制还是激化升级?中国科学何时才能真正超越美国?

一艘名为“飞马峰”(Peak Pegasus)号的货船可能被评为本年度最努力、最悲剧的船。

今日中午,这艘载着美国大豆的船经过近20天的航行后,一路狂飙冲向中国。该船原计划5日抵达中国,但直至今日下午4点50才到港,最终没能赶上海关下班。

7月6日 13:00,“飞马峰”(Peak Pegasus)还在一路狂飙中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宣布,将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7月6日0:01开始对“301调查”所覆盖的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关税。

作为回应,中国海关总署关税征管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18年第5号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将在美方的加征关税措施生效后即行实施。中国对美加税清单中包括大豆、化工品等14类商品。

此次美国违反世贸规则,发动迄今人类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贸易战。不只是针对中国企业,而将同时冲击全球产业链。

在两国“战乱”下,中美科技及互联网巨头也难免又要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商业斡旋,甚至事态扩大后,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各个行业的局势,届时,我们的技术力量是被压制还是激化升级?中国科学何时才能真正超越美国?

对此,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谢宇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学与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小,但是原创性的、前沿性的科学创新太少了,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是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

他还表示,“未来中国科学要有大发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优势地位,就要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入手”。

美国两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千人计划讲座教授谢宇

以下内容来自财经杂志(ID:i-caijing)

/ 首刊于2018年4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记者:马国川 | 编辑:苏琦

美国科学的三大困境

《财经》: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你为什么会关心科学发展问题呢?

谢宇:我本科读的是冶金工程专业,毕业后到美国留学,读的是科学史,后来又加了一个社会学专业。博士阶段放弃了科学史,但是我一直对科学史感兴趣。1989年我完成的博士论文《成为科学家的过程》,研究的就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科学家。

博士毕业后,我去密歇根大学教书,专注于社会学研究。我的博士论文在当年没有出版,多年来一些好友经常问这篇论文的最新进展,于是我就邀请一个从前的学生、现在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的亚丽珊德拉·齐沃德作为合作者,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了《美国科学在衰退吗?》一书。

《财经》:从题目上看,这本书与当初的博士论文有很大不同。

谢宇:是的,不仅仅更新了数据,几乎是重写。因为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兴趣有所转移,主要围绕关于美国科学发展现状的争论展开讨论,最终是想要回答美国科学是不是在衰落。因为我们研究发现,美国科学确实存在现实困境。

《财经》:主要是哪些困境?

谢宇:第一,从美国科学家的人口结构来看,科学家中移民的比例增长迅速:从1960年的7.2%增长到2007年的27.5%。与此同时,美国本土出生的科学家比例在下降。

《财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有大批科学家移民美国。

谢宇:但差别在于,起初主要是欧洲移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人占了大多数,种族有明显的变化,数量上的变化也很大。亚洲移民在美国的融入性比欧洲移民差些,自我认识较强,与输出国的联系较紧密,回国服务的可能性也要大些。现在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科学家来自外国。美国担心,如果过度依赖移民科学家,一旦移民科学家供给下降,美国科学将会陷入困境。

第二,从20世纪60年代起,相对于同等教育水平的其他职业来说,美国科学家的收入是相对下降的。特别是基础科学,工资比从事社会科学、经济学、医生和法律工作都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另外,美国大学教育没有继续扩大,所以教职有限,造成了一些专业人才拿不到教职,例如生命科学就是这样。

第三,美国的科学研究经费也有所下降,不像以前那样宽裕。中国的研究经费的增长是很可怕的,每年增长20%多,所以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科学家愿意回来,因为他们回来有比较可观的工资。

《财经》:中国科学家的工资比美国还要高吗?

谢宇:和美国的工资差距并不大,但是在中国获得的研究经费会比在美国高很多,而且国内的设备也很好,所以很多人愿意从海外回国工作,这种选择也是出于理性考虑的。

《财经》:美国科学面临这三大困境,未来发展前景似乎确实不乐观。

谢宇: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美国科学正在衰退”的结论。

美国科学没有衰退,
但也必然不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财经》: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科学仍然保持优势?

谢宇:美国科学本身还是很好的,比如美国科学劳动力的规模在增长,美国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度依然很高,美国高中生选修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更多且成绩在提高,美国科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加,获得科学学位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找到了相关工作……这些方面的数据否定了悲观主义者的看法。

《财经》:不过,其他国家的科学在发展,包括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科学的发展迅速,你怎么看这些国家对美国的科学地位的影响?

谢宇:这是一个好问题。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球化行业。近百年来,许多前沿的科学成果是美国最先发现的,但国际化的教育使得这些基础知识变成了世界的共同产品。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美国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时美国人也能够从国外研究者的成果中持续受益。

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并不意味着美国科学的衰退,它可能仅仅说明了当今的美国科学在不断地全球化。在一个其他国家都在努力赶超美国的时代,即使与自身的不同时期相比,美国科学也没有衰退,当然,它也必然不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也越来越多。在新的世界秩序下,美国科学要一如既往地保持无可挑战的地位无疑会面临巨大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科学就会因此而退步。

《财经》:不是美国的科学衰落了,而是整个国际环境变了,其他国家的科学在崛起。

谢宇:是的。相对来讲,美国科学的领导地位不像以前那样完全是起决定作用的。在过去90年里,美国是世界科学的唯一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从科学发展史看,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很清晰——最早的科学中心是意大利,然后转移到英国,再从法国到德国,最后在20世纪20年代转移到美国。

《财经》:依照科学中心不断转移的历史发展模式,很容易得出“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科学中心将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结论。

谢宇:得出这样的结论为时尚早。和其他国家不同,美国成功改变了科学,使科学实现了完全的职业化。只有在美国,科学才做到了真正和教学相结合、和实用相结合。在此之前的几个科学中心都没做到这一点。现在各国都仿照美国模式来发展科学,以国家力量来支持科学发展(比如通过金钱投入和发展教育)。

随着科学的普及,我认为,未来的世界科学可能不像以前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会形成一个多中心的生态局面。不同的国家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科学的某些方面,从而对科学做出不同的贡献。鉴于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和低价航空的大范围普及,与一流科学中心的地理距离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

《财经》:这种科学的世界性分工和经济的分工很相像。

谢宇:这种生态雏形已经出现。例如,现在美国人有一些想法,但是不一定能够做很多事情,他们把这些想法带到中国来做,中国人出钱出力,在实际上把美国人的想法做进一步扩展。换句话说,中国有些科学研究就是跟风、验证,是一种劳动密集度比较高的工作。

科学因创新而发展,
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财经》:在未来的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美国科学还会保持优势吗?

谢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美国科学的最大财富和最大优势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美国社会的大环境,也就是文化。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有三个特征: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美国文化与科学的三个特征相契合。

普遍主义是美国一直坚守的原则,它是“人人机会平等”观念的基石。与曾经有长久的贵族阶级特权统治历史的欧洲不同,美国推崇“个人主义”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而非一味尊重权威。不断接受新移民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一个体现。一个美国人的成就大小或贡献多少只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这就是普遍主义的原则,也是科学一直强调的文化规范。

《财经》:问题在于,普遍主义的原则虽然被推崇,但并没有被完全践行。不断有人批评说,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

谢宇:尽管没有完全被遵守,但它在美国社会是根深蒂固的信念,它的存在会鼓励美国人去追求科学。这种普遍的社会信念会影响那些面临多种职业选择的年轻人的观念,进而影响他们最终的职业选择。

再者,美国文化强调创新。欧洲文化也欣赏创新,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普通民众创造力的鼓励。用托克维尔的话说,美国人“扫除了挡道的特权,而为平等竞争敞开了大门”。科学因创新而发展,科学的繁荣反过来又会促进创新。美国历史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财经》:确实,美国是一个特别推崇创新的国家。在经济学上,创新理论的创立者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

谢宇:除了普遍主义原则和强调创新的观念,美国文化还认为,每个个体的成功都能改善整个社会,高水平的成就会增进社会福利。因此美国社会少数取得辉煌成就的人能获得大众的赏识和认可,人们也对社会不平等有较高的容忍度。美国人对那一小部分拥有极高声望和财富的群体很少表现出愤怒、不满或嫉妒。

所以,普遍主义、重视创新、致力于增进公众福利,这些科学所具备的特征,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从世界看,两者的结合在美国是最好的,因此孕育了强大的科学创造力。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能够保持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财经》:文化是有持久力的,所以你对未来美国科学继续保持优势仍然有信心?

谢宇:美国文化是多元的、开放的、自由的、推崇个人创造力的,对科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换句话说,科学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支持个人创造、反权威的创造性工作。这种“软实力”很难复制。

从长远来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才是美国科学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尽管美国科学面临一些困境,但是美国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没有下降。

在竞争激烈却又高度开放、人人能够受益的社会环境中,美国科学会像过去一样持续繁荣下去。如果某一天这样的环境消失了,那才意味着美国科学的真正衰退。

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
但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

《财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科学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谢宇: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因为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世界各国都将科技投入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中国的研发经费增速惊人,高等教育也在普及,科技人员的规模迅速扩大。设备完善的科学实验室越来越多,中美两国科学家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中国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已经能提供总体上相当于美国较好的研究型大学的待遇和科研条件。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华人科学家,尤其那些在美国的科学工作者。因此中国科学与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小

《财经》: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赶超很明显,将来是有可能超过美国的。有些人就预言,如果更多地砸钱,二三十年内中国也可能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

谢宇:这是可能的,出了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科学赶上美国了。因为有些诺贝尔奖可能是机遇造成的,有些诺贝尔奖是通过实验靠钱砸出来的。问题在于,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的、前沿性的科学创新太少了。

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中国文化强调下级服从上级、晚辈听从长辈、尊重权威。这样的文化更倾向于做重复劳动或者是扩大规模性质的工作,你做十,我做一百、一千,这不是创新。

《财经》:经济学家钱颖一说过,创新就是从零到一,中国则擅长复制,因为人口基数大。

谢宇:中国的技术性产品是很成功的,因为产品是标准化的、同质性的,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和技术性产品不同,科学的不可比性非常强。一所大学有几篇文章、几个院士、多少个学生,都可以计算出来,但是科学成果不能够用同样的方法完全量化。一个好的想法可能比500个想法都要好,一篇有创见的文章可能比500篇文章都要好。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不是等价的。

《财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其实是错的,一千个普通科学家可能比不上一个有创新的科学家。

谢宇:科学家之间是不可比的。完全是创造性的、依靠个人想象力的原创性成果,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

中国的问题是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以量化的方式来计量和评判。这就是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困境。中国的管理模式对于产品的批量生产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测量、可以复制,第一个和第一千个、第一万个都是一样的东西。但科学家不是这样,科学产品也不是这样。把商品生产的管理模式移植到科学产品的产出过程,把管理产业的模式放到管理科学家上,就大错特错了。

《财经》:因为中国文化不鼓励创新,所以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谢宇:到美国留学、就业的中国人也很有创造力,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文化环境压抑了创造力。年轻人从读书考试一路走来,一直在强调尊重权威,压抑个人创造力,压抑反权威的不同声音。即使读到了研究生,也是跟着导师做“跟班”。这种文化对科学发展是很不利的。

《财经》: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国的一大短板?

谢宇:中国在科学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这种“软实力”不是金钱能够买来的,也不是人多就可以堆积出来的。中国如果不改变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原创性的基础科学是很难有大突破的。未来中国科学要有大发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优势地位,就要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入手。

中国太强调客观指标了,喜欢GDP,喜欢SCI,因为这样使考核和排名更加简单和易于操作。但是,科学成就不是简单的行政认可,而是要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

假如有一天,最有名、最活跃的科学家都认为,中国是世界的科学中心,是源源不断的科学原创思想的诞生地,那么中国科学就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真正占据了令人景仰的优势地位。

(来源:人民日报、新智元、《财经》)

大国博弈的开始!美国对中“贸易战”实质是遏制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美“新冷战”并非杞人忧天

2018年6月28日,在中美贸易战即将落地的关口,美国媒体AXIOS放出风声:

特朗普已经多次告诉白宫高级官员,他希望让美国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美国要退出WTO?消息一出,全球哗然!

众所周知,特朗普上台后就开启了“退群”模式,从退出TPP到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退群政策只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美国利益与重塑空心化的制造业。而为了后者,特朗普不惜发动了一场世界级的贸易大战。

看明白这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只要有利益,就没有特朗普不敢退的群!

作为由美国亲手缔造、当今全球贸易体系基石的国际组织,WTO在世界的影响力仅次于联合国。如果美国真的退出,必将引发国际资本的恐慌。

虽然美国财长姆努钦出面辟谣,称美国并没有相关计划。但特朗普关于“WTO完全是一场灾难”的言论间接响应了中国那个成语:无风不起浪。

退出WTO,特朗普未必不敢。

当然,美国退出WTO的决策是否执行,取决于美国在世界贸易大战中的进展,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如果美国不能在与中国的贸易战中迅速获胜,那么美国退出WTO只是时间的问题。

因为这次贸易战,美国打的就是中国的时间差...

从关贸总协定到WTO

1930年,在美欧贸易战失败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之际,美国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全球贸易体系。1947年10月30日,挟二战胜利之威的美利坚在日内瓦一锤定音,关贸总协定正式成立!

它,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强国。在各国进口的所有工业制成品中,Made in USA的标签占据了75%。所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只有一个使命: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帮助美国产品在全球进行低关税的倾销。

从这点来看,不论是关贸总协定还是WTO,美国缔造并支持它的原因,只因为它是美国塑造的国际贸易体系,它代表的,应该是美国的利益。

然而,今天脱胎于关贸总协定的WTO不仅没有代表美国的利益,还是损害美国利益的“元凶”。

问题关键在于两点:

一、美国错误的经济政策

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政策,逐渐成为白宫最顶级的经济战略。不论是与石油挂钩,抑或是历次中东战争,美元优先的政策被白宫体现得淋漓尽致。

1947年,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决定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唯一的通用货币时,为了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决定进一步刺激国际贸易,以增加美元的需求量。

怎么刺激呢?产业转移!

该年,几乎媲美于苏联援中计划的美国援欧战略,马歇尔计划出炉。

马歇尔

在长达4年的援助中,美国对西欧进行了技术转移、设备供应、金融支援等援助。在1951年马歇尔计划结束时,西欧已承接了美国部分中高端产业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苏冷战进入局部热战的新阶段。

此时,作为亚太地区桥头堡的日本,迎来了美国产业转移的“春风”。在本轮产业转移中,日本承接了美国大量的中低端产业链,比如钢铁工业与部分汽车产业。

当日欧产业进入国际贸易那一刻起,就意味着美元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一方面,产品输出国为了从美国获得美元,就必须保证能够打败美国本土企业,以获得国际贸易所需的美元。而打败的方式,就是产品价格倾销。

另一方面,美国为了持续输出美元,就必须被动接受他国的产品倾销。

由于美国错误的经济决策,WTO的国际自由贸易原则,实质上扩大了美国的损失,这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美国产业严重空心化,生活最基础的制造业简直惨不忍睹。最直接的例子,便是6月19日美国工业巨头通用电气(曾经市值全球第一),被踢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第二,贸易逆差扩大。2017年,美国贸易逆差高达56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1%,而中美贸易以3750亿美元的逆差高举榜首。

二、WTO催生了中国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

作为维持美国利益的产物,WTO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美国。然而,当前的情况却是中国在WTO帮助下,逐渐拥有挑战美国的实力。

加入WTO的三年,中国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

加入WTO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大量外企涌入中国投资建厂。在解决了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拉动了制造业一路狂奔。拉动了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

美国打贸易战的时间很敏感

中美贸易战,美国打得是时间差。因为特朗普发动战争的时间很敏感。2018年的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风险下的战略改革期。这一年的转型结果,将决定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向。

经济几十年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隐患与风险,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当前的中国经济,主要存在三个高风险:

风险一、债市与楼市相辅相成的双压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高负债!

2017年,全国居民存款68万亿,负债47万亿,盈余21万亿。

负债超过盈余的两倍,中国家庭负债直追美国!那么,如此高负债是怎么产生的呢?答案只有一个:楼市。

在楼市与债市双泡沫的重压之下,割除潜在的危机,已经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任务,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风险二、制造业转型带来的阵痛

自2015年以来,伴随着产业升级与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一大批低端产业与高污染产业被淘汰,随之带来的就是经济下行与失业。

2015年~2017年,从中端互联网产业到低端服装产业,中国倒闭的企业超过上万家。

仅2016年,由于产业升级和环保勒令停产的低端小作坊、钢铁厂、煤矿就超过6000家。再加上行业跟风发展过猛,煤炭、铁矿、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几乎达到全行业亏损的地步。多数企业开始减产、停产,约1/5的企业濒临倒闭,工资大幅下降,下岗人员不断增加。

转型正在进一步升级,破产潮与失业潮所带来的阵痛,将持续一段时间。

风险三、投资与内需下滑

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内需、投资、出口的贡献,占GDP的95%。

在长达十五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三驾马车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还消化着高房价所带来的楼市泡沫。

6月14日,国家公布了三驾马车数据,形势非常严峻!

内需方面:自去年5月起,中国内部消费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5月份,增长率只有8.5%。要知道,上次这么低的时候,还是03年非典时期。

投资方面:从下图可知,自2017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呈下滑趋势。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约21.6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1%。更严峻的是,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50%

出口方面:今年5月,中国企业出口交货值1.0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整体形势较好。

然而,就在统计局公布三驾马车数据的第二天,特朗普就重启了贸易战。贸易战打的是什么?出口贸易!作为房地产商人出生的特朗普,出手不可谓不狠!

整体来看,三大经济风险形成的高危泡沫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今年中央的有关金融、楼市、货币的政策也是一波接一波。特朗普选择在今年开启贸易战,就是想打中国一个内忧外患、里外夹击。

中美贸易战开打,谁可能受益?

中美贸易战,一旦真的大打出手,其他亚洲经济体,恐怕受到最大冲击。中美贸易战,一来一往好几回合,原本以为就是两国发乎情止乎礼,喊喊话叫嚣一下就好,但逐渐恶化针锋相对,对于依赖出口的经济体实在不是好消息。

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纷纷遭到点名

如果中美贸易战真的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将会出现连锁反应。因为这几个国家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多是将相关零组件卖给中国,最后生产的最终产品才出口至美国,包括汽车、消费电子等产业都是如此。

供应链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但是这又对区域经济而言,至关重要。亚洲是一个依赖出口的区域,对许多经济体而言,出口是重要的成长引擎,惠誉亚太主权债务负责人施瓦兹(Stephen Schwartz)表示:如果中美贸易战升级,毫无疑问,这将对该地区产生实质影响。

台湾损失最多

以2015年的数字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其中有近37%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所组成。随着贸易冲突升温,在供应链扮演中间产品的经济体,一定会遭受到严重打击。

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的生产,中国使用从台湾、韩国进口的芯片,此外还有日本的技术,加上美国的设计,才组装成iPhone。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出口到美国,但实际上,台湾、韩国、日本、中国、美国本身都在供应链里头。计算机芯片等关键零组件是最容易受到贸易动荡影响的产品之一,如果中美贸易战加剧,恐怕台湾也不妙。中国大陆制造的智能型手机和其他电子用品,零组件的主要供应商就是台湾,且许多终端产品都是销往美国的,根据Capital Economics的数据,这大概占了台湾GDP将近2%。台湾将在贸易战中损失最大,资深的亚洲经济学家Gareth Leather认为:如果中国智能型手机的需求下降,对台湾零组件的需求也同样受到冲击。

鸿海提到中美贸易战将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澳盛银行分析师预计,随着贸易冲突紧张局势加深,未来几个月台湾的半导体和科技产品出口将下降。韩国也是另一个受害者,韩国和台湾面临一样的问题,对中国出售关键零组件,最终出口到美国,前两大出口市场开战,三星和SK海力士最近几周股价都下跌。

会有多糟?

对亚洲经济体的影响,就看到底贸易战程度会有多恶劣。美国已经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品征收25%的关税,第一波将在7月6日生效,短期的影响应该有限。

但是如果川普真的说到做到,回应中国的报复,进一步对中国2000亿美元的产品课以10%的关税,那势必会冲击这些亚洲经济体,届时这些产业的产品势必无可避免地在开战名单上。当然在知道目标商品名单之前,很难量化实际影响。但也有乐观的看法,美国消费者短期内也很难找足够的替代品取代中国制造。

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重新思考其生产地点和采购策略,那么很显然存在不利因素,分析师观察,特别是汽车制造和消费电子供应链的企业,可预见其利润将遭受打击。有些企业开始寻求转移生产基地到其他地区,例如转到泰国、越南,试图降低在中国生产的比重。

中美贸易战开打,谁可能受益?

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博士认为,如果美国决定开展“贸易战”,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有可能成为受损方。但如果美国只选择中国进行贸易战,那么越南、印度、孟加拉、墨西哥等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就有机会成为受益方。如果中国对美的出口额下降10%,这对加拿大、日本和以色列的影响比较微小,而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会有所增加。但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存在着紧密的供应链关系会造成较大的潜在损失,所以他们的最后净效益也会有所减少。同样的道理,作为受益方的新兴市场国家也会因为供应链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我们能让他得手吗?当然不能,中国必须有所行动!

贸易战,中国在行动

说起反击,同等关税说白了只算攻势防御。中国真正的反击,是合纵连横!

这次贸易战与以往不同,特朗普打响的是世界大战,美国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而中国需要做的,就是合纵亚洲、连横欧盟。

一、以利诱之,合纵亚洲

财政部消息,中国自7月1日起将印度、韩国、孟加拉国、老挝和斯里兰卡大豆进口关税税率从3%调降至零

这一招,我们主要针对的是印度与韩国。

印度方面,上次生化袭击事件,让中印关系有所回暖。而这次贸易大战打响后,印度也与美国有不小的冲突。

中国这次降低大豆关税,其实也有离间美印关系的意思。要知道,作为世界第四大大豆产量国,印度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如果把美国的大豆市场分一半给印度,再加上零关税,数百亿的利润足以打动印度在贸易战中,与中国共同抗美。(当然,也仅限于贸易战)

韩国方面,由于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近3000亿美元,再加上韩国是亚洲重要的经济体,所以韩国也是我们拉拢的对象。

6月29日,首轮中韩企业家和高官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重要信息由三点:加强中韩产业和技术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推进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三条条共识,条条直指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二、以利分之,连横欧盟

G8峰会的美欧对立,拉开了西方世界分裂的序曲。作为在WTO中仅次于中国的受益者,欧盟不想国际贸易体系垮掉。对中国而言,这是个契机。

6月25日,中欧举行经贸高层对话。

根据境外媒体报道,欧盟和中国承诺维护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对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进行了批评。不论是共同维护国际贸易体制,还是对保护主义的批评,中欧这次对话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

这次贸易战争,中欧将联手迎战美国!

当然,国际战略玩得再好,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国家实力。虽然中国经济实力很强大,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这个弱点,就是小编提到的内需。

在整个中国经济结构中,内需贡献的比例超过60%。然而,随着楼市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迅速回落,非地产内需遭到严重抑制。

这个情况有多严重呢?

2010年~2017年,我国居民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从25.4%下降到12.7%,降幅达到一倍。同时,居民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上升到49%。高额的房价不仅大幅提升了居民的债务,还使得可支配收入迅速下滑。要知道,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

很显然,不论是日本的楼市大爆炸,还是美国次贷危机,都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中国一条真理:楼市经济一时爽,泡沫崩溃火葬场。

为了打赢这场贸易战,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壮士断腕的时候,来了!

2018年才过一半,全国各地发布的调控政策数量就已经超过了115个。仅4月份一个月,全国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合计就多达33次,25个城市与部门发布调控政策,其中海南、北京、杭州等城市发布了多次房地产相关新政策。

4月22日深夜,海南发布史上最强调控政策:非本省户籍五年社保、首付七成、限售五年。不到一分钟时间,7000亿炒房资金被套,无数炒房客血本无归。用海南省长的话来说:

海南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

只要中国能平稳的化解风险,再回过头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的跟美国打贸易战?那时的特朗普,恐怕也只剩下退出WTO这一最后的选择...

中美“新冷战”并非杞人忧天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人民数十年砥砺奋进使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正推动新的国际秩序逐步成形。

这40年,世界格局从冷战“两极”到“单极”美国独步天下,自认为国际政治制度竞争的“历史已经终结”,再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前进的脚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全球治理也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型。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对新时代的贡献是空前的。同时,作为新兴大国,中国遭遇的困难和阻力也是罕见的。

中美建交至今近40年,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总体维持合作与斗争并存、合作是主流的格局。但是,近年来美国对华战略逐步变化,从“战略模糊”(非敌非友)走向“战略清晰”。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把中国列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贸易、南海、台湾等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和博弈加深,遏制明显加强。

中美关系进入转折期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同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不确定性增加

一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博弈加剧,民粹主义在西方泛滥,政治极端化、排外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和贸易战接踵而来,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联动与协调发展,制约全球性挑战的解决,各领域的全球治理更加困难。各国之间和一国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持续失衡,成为“反全球化”主要推手。

二是国际规则之争加剧,相对平衡的国际体系被打破,全球治理无序与碎片化严重。特朗普政府以“美国第一”为政策基准,追求短期利益,不愿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重新制定国际规则,为维护美国霸权不惜一切手段打压、遏制新兴大国和任何可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国家。美国成为现有国际体系的“修正主义者”、国际关系的最大变数。

三是地缘政治日趋复杂敏感,大国关系紧张,竞争博弈上升,合作意识下降。美俄对抗有增无减,已经进入“新冷战”;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世界能源供应波动,恐怖主义扩散;特朗普执意废弃伊朗核协议,伊重启铀浓缩计划,美伊矛盾激化,以伊朗和沙特分别为代表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争斗持续恶化;“金文会”、“金特会”开启了半岛和平进程,但前途充满荆棘;网络、极地、海底等“新边疆”问题浮出水面,投棋布子业已展开。此外,关于中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不绝于耳。近来,中美贸易战爆发,预示中美关系进入大国博弈的新阶段。

四是世界面临文明冲突还是文明融合的艰难抉择,美国和西方信奉文明冲突,对美主导的西方文明有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认为其衍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也最好,因而极力推广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设计,并把各种冲突归咎于“文明冲突”。这是许多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战仅是冰山一角,是大国博弈的开始

中美贸易战的发生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这来自以“美国例外论”为思想基础的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以及特朗普大喊“就业回归、边境回归、美国梦回归”的“美国第一”的核心诉求。

特朗普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在美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货币宽松导致资产价格大涨,美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国内矛盾加剧。去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占美逆差46%,中国成为美国转移国内矛盾的主要对象。

中国GDP占全球比重已达15%,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制造2025”等都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动力。以全球新经济独角兽企业为例,2013年至2018年3月,全球共产生237家,其中美国118家,占49.78%;中国62家,占26.16%。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上升和政治制度稳定使美国的冷战思维卷土重来,激发其遏制新兴大国崛起的冲动,战略焦虑转为战略遏制。

曾为特朗普核心智囊的班农声称,中国共产党19大报告“实际上是在规划未来几年控制世界的主导地位。第一是“中国制造2025”,将使中国在21世纪里统治全球的制造业;第二是“一带一路”,是地缘政治的扩张主义;第三是5G网络,要在科技技术上占主导地位;第四是金融技术,未来没人能够将中国和中国的体系从全球资金市场中赶出去;第五是开始用人民币,中国要让美元失去储备货币地位”。从中可看出,美国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非常严重,以此评估中国发展方向肯定有误。

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直接起因是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地缘政治考虑则是复制美国对日贸易战的成功模式,遏制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贸易战并不能解决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等深层次的制度性、结构型矛盾。无论中国被迫应战,还是忍让、克制,美国对华贸易战都难以避免,而后者还会被视为中国软弱。

贸易战是地缘政治遏制的第一步,包括发展模式、意识形态、文化文明等冲突在内的霸权国家与新兴大国就世界秩序、国际规则展开的博弈,才是症结所在。因此不能抱有幻想,以为解决了贸易逆差便万事大吉。

日美有过六次贸易战,涉及纺织、钢铁、家电、汽车、电信和半导体。日本从“自愿限制出口”到“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开放国内市场、对出口美国产品进行价格管制”,再到日本厂商赴美投资开厂,都没能满足美国的核心诉求。现在看,日本彻底服从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充当美国地缘政治马前卒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

对中美战略走向的思考

美国不顾多次磋商和中方克制,坚持发动贸易战,并扩大到双边投资、知识产权、战略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同时带有地缘政治火药味,燃烧到“一带一路”、南海、台湾、人民币国际化等。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需要从战略层面和历史经纬来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老子曰:“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中美关系在国际格局转换的过去与未来中跌宕起伏,必然催生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

中美是否会从贸易战发展为全面对抗的“新冷战”?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杞人忧天。中国应该往最好处努力,同时做最坏的打算。不低估也不高估“冷战”可能性,深刻思考双方面临的国内外严峻挑战,积极沟通,深入磋商。未知和不确定性其实给探索两国战略结合部、寻求共同点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两国可以既坚持自身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又对各自政策作适度调整,以创造双赢而非双输局面。

美国如执意遏制中国,中美走近对抗边缘乃至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点美国很清楚。那么为什么美国现在还不管不顾地往中美对抗方向走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发现中国这几十年的战略发展走向与美方期待的方向相悖。特朗普的亲信班农、纳瓦罗以及前高官坎贝尔与雷特纳的讲话和文章中,对此都有清晰表述。

美国数十年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是希望借助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经济战略乃至政治制度向西方逐步靠拢。美国领导人曾预计,改革开放将促进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开放,最终使中国接受美式“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设计。

然而,正如习近平主席精辟指出的,中国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把握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颠覆了美国一厢情愿的期待,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失败感,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引导中国战略走向的能力。

中国并没有按美国的设计变成“又一个美国”或者美国治下的日本版中国。中国在采纳市场经济的同时,强化政府主导与产业政策,逐步积累对美国的战略产业竞争优势。在涉及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方面,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兼顾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确保改革开放沿着自身的战略方向迈进。这种“中国模式(道路/智慧/方案)”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有别于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和“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但是在美国霸权的“棱镜”中,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秩序塑造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贡献,却引起美方高度警觉,成了中国与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试图颠覆美国主导国际体系的“证据”。美国在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后,将中国“正式”视作“主要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的《美国对阵中俄:第二次冷战到来》(America vs. Russia and China: Welcome to Cold War II)一文,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多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冷战”的可能性。这代表了美国不少精英的看法。

近年来,“新冷战”经常被用于描述美俄关系恶化,现在中美关系也被套上这顶帽子。这对中美、对世界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冷静观察、去伪存真,从中美两国的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找出答案。既不能感情用事,一叶障目,也不能盲目乐观,无视事实,还得实事求是,从地缘政治经济的异动中找出一些规律,不要匆忙下结论。

美国对中国实力上升确实感到焦虑不安,美国最新战略报告也确实把中国列为挑战美国全球利益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然而,美国内外面临艰难的抉择,国内有十分不同的声音,许多人认为,如果美国与中国全面对抗,美将付出巨大代价,而且这种战略未必奏效,未必会得到其盟友支持。

据普华永道估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50年中国GDP将达58.5万亿美元,美国34.1万亿美元,日本仅6.8万亿美元。把如此大经济体量和全球影响的中国排挤在体系之外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

综合看,中美“冷战”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如果沟通处理得当,并不是不可避免。毕竟当今世界已形成“地球村”,是经济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不争的事实,“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政治、经济对抗,包括贸易战,没有赢家。

美国需要放弃沿袭“冷战”做法的惯性,试着构建哲学家格雷所说的地缘政治和平共处模式或“妥协办法”,来处理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美国不必担心“华盛顿共识”会被“北京共识”、美国模式会被中国模式取代。今后各国在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元化才是大趋势。

写在后面的话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比中美贸易战还要恐怖。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自然有很多带路党、公知出来瞎带节奏,他们妄图扰乱群众视,造成社会恐慌。他们与特朗普的贸易战形成内外呼应之势,以此来破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愈是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愈要鉴定信心,绝不能被不法分子误导。

想一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外有美苏印三大强敌,内有自然灾害与反革命份子。可以说,那个年代的中国,真的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全世界斗。当年的情况,比现在严峻多了,但我们还是踏着荆棘与刺刀,一路扶摇,成长为东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今天,中国面临的只是一场经济战争,我们绝不能慌乱,更不容许有半分怯战之心。我们需要明白,风险与机遇共存。只要转型成功,中华民族将以不可阻挡的龙起之势,问鼎世界之巅!

最后,谨以毛主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

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来源:观沧海论道 作者:何亚非,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