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竞争,谈科学如何改变未来
2019-11-03 23:39:06
  • 0
  • 1
  • 0

来源:乱翻书

“Making world a better place”(让世界更加美好),这句话绝对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科技公司slogan。但科技公司是否做到了这件事,早已遭到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

在2014年上映的美剧《硅谷》里,TechCrunch路演大会上的每一位创业者都要在演讲稿中加上一句“revolutionize XXXX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这几乎完美展现了编剧对这句slogan的嘲讽。在接受采访时,这部剧集的编剧克莱·塔弗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用意:

嘲笑(硅谷的这些口号)的时机非常成熟,因为他们打心底里是无情的资本家,只不过把一切打着“让世界更加更美好”。他们认为只要一直这样说并给自己洗脑,就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本质。

在嘲讽中,硅谷的科技公司也正在抛弃这些口号。

2016年,克莱·塔弗在《纽约客》上写过一篇文章:

我被告知,在某些大公司里,公关部门要求雇员不要再说‘我们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句话,主要是因为我们(《硅谷》)拿这句话开玩笑开得太狠了。所以我想,通过让这些人停止说‘我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科技公司究竟有没有让世界变得更好,2018年小小地给出了一个不乐观的答案,社交平台的信息滥用、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仇恨言论和谣言带来了一整年的“至暗时刻”。

但回到中国,也正是在2018年年初,腾讯研究院发起了“科技向善”研讨会,参会的张志东号召科技同行与政府、学术界、公众一起携手,直面数字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复杂命题,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经过一系列讨论,2019年5月,马化腾在朋友圈确立腾讯愿景使命升级,“科技向善”成为了腾讯新的愿景和使命。

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科技向善”要和学术界同行,马化腾在公司内部首倡,已经连续举办了6届的腾讯WE大会在2019年升级为“腾讯科学周”。

首届科学周除了有第七届科学WE大会以外,还推出了医学ME大会、科学探索奖颁奖礼两场全新活动。

前两场大会的起名很有意思,WE大会的意思是Way to Evolve,关心的是前沿科技和人类未来,是“我们”的历史与未来。ME大会是Medical Enlightenment,有点启蒙运动的意思,要回医学找寻答案,更着眼于每一个“我的存在”。

2018年11月马化腾深夜在知乎提问“基础科学突破”,到2019年3月接受央视财经专访时宣布腾讯将拿出10亿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腾讯这几年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的支持投入。

去年第6届的WE大会邀请了7位纯科学家来演讲,不谈竞争,谈科技如何改变未来。

今年的WE大会也一样,和“企业”关系最近的是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上来也没讲商业,聊的是怎么科技向善帮助2050年的地球承载100亿人口。

基础科学很难成为商业公司的宏伟蓝图的一部分,因为“基础科学突破到落地要多少年,说不定投完都入土了还没有爆发。”今年任正非在多个场合都说到他最担心和最重视的都是基础科学研究,“做芯片光砸钱不行,企业更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等。”

“很多人说中国在创新上有爆炸性的增长,但我们看到,这些创新大多是应用科学上的,而在基础科学的创新方面,中国还面临很大挑战。”

任正非

基础科学是整个科技大厦、经济大厦之根。纲举目张,基础科学是纲,应用科学是目,所有的工科大厦都是建立在从0到1的基础科学基础上,基础科学是整个文明体系的核心。

麦克斯韦尔方程式启迪了电力科学家及工程师,人类进入了电力时代。爱因斯坦相对论、质能方程式,是原子弹技术的理论源头,帮助人类打开核能时代的窗户。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加密技术则来自天才图灵的理论。爱因斯坦、波尔、波恩等开创的量子力学将人类推进微观世界。

20世纪前后一群才华横溢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人类此后100年的科学基础。这些大神的基础科学以及后来的应用技术,都源自牛顿。没有牛顿,人类如在万古长夜中摸索。

智本社

与华为同处深圳的腾讯,这家科技公司对基础科学也有罕见的重视和投入。今年,科学WE 大会以“小宇宙”为主题,重在探索微观物质中的宏观世界,分享弦理论、微观粒子、脑科学、地质科学等领域的突破进展。医学ME大会聚焦癌症、抑郁症、艾滋病等最受关注的疾病话题,展现前沿的医学突破。

腾讯科学周是公司新愿景“科技向善”的意志贯彻,在这一年最重要的大会上,腾讯想要关心的是人类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腾讯想要扮演一个“连接器”的角色。从“让中国与未来、世界相连接”,到“腾讯希望连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思想,激发人们创造创新,探索改变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腾讯WE大会一直在连接和聚集的方向上努力:

2018年,腾讯科技WE大会的全球直播有924万人观看,超过任何期刊的纸本发行量。互联网对全球科学研究体系的重塑才刚刚开始。

大象公会

做好前沿科学发现的连接器,不大包大揽,倒是又避免了另一重尴尬——《硅谷》主角之一的互利CEO凯文贝尔森原型来自谷歌的CEO拉里佩奇,在编剧的设置下,面对其他公司做出更先进的技术成果时,凯文吼出一句名言:“只有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今年的腾讯科学WE大会继续在北展剧院举行,有环形大屏和激光投影,但大会和商业campaign非常不一样——没有主持人,“小宇宙”视频开场后,宾夕法尼亚大学CAR-T大牛Carl June教授直接上来开讲。全程腾讯这家企业的存在感不强,大家都在关注的是科技如何改变未来。

历史与未来

回看WE大会的历史演讲者们,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现在地球的人口上达尔文时期的七倍,是爱因斯坦时期的四倍,同时现在科学家占全体人口的比重在激增,我们有超过700万科学家,他们中的每一个都可能作出下一个颠覆性的成果。

在不同的年份,在不同的主题下,全世界已经有颠覆性成果甚至未来还将创造颠覆性成果的科学家,在腾讯的邀请下聚首北京展览馆。这个名单上已经记下了霍金、Barry Barish、姚期智等人。

腾讯WE大会正在成为科学成果的最佳展示通道。一年一期,一期一会,它记录了这段时间地球上前沿科学的前进:从2016年亓磊的编程细胞,到2017年WE大会上张康教授找到肝癌的“身份指纹”,到2018年Joel Dudley用大数据方法和医疗结合挖掘出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病因,再到今年Carl June教授团队开场的CAR-T细胞疗法,对攻癌症。

这一系列用前沿科技解决社会和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一页。

这届WE大会的主题是“小宇宙”,一个富有哲学色彩的主题,和去年主题“雅努斯之门”对照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物理学的演讲者向观众阐释弦理论和幽灵粒子的奥秘,背后理论知识体系各不相同,但都在尝试理解世界和宇宙的规律,把未知变为已知。

Brian Greene教授在演讲结尾讲述的故事发人深省,历史与未来的相似交织在一起:

500年前当时的想法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之后发现不是这样。

然后,我们意识到地球围着太阳转,我们自然就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然后又发现不是这样,后来我们发现太阳只是几千亿颗恒星当中的一个。

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银河系总应该是宇宙中心了吧?然后发现,原来咱们的银河系,又是几十亿个可观测宇宙当中的星系之一。也许这样的一个状况会不断出现,我们也许以后会认为我们的宇宙其实并不是整个宇宙空间的中心,而只是无数宇宙当中的一个。

在接受采访时,他对于时间穿越的看法也显示出一种过去与未来在理论上交错的可能:

类脑芯片和仿生机器人都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常见元素,但是似乎未来以来,前沿科学的突破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值得期待的未来:

WE大会在全球广泛传播,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埋下未来的种子”。不论是直播观看、媒体报道还是和顶尖高校、机构的合作,唤起更多人对科学前沿的好奇心,这些观看者都将从中获得一份自己的启发。

就像那位热爱天文学的少年,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哈雷彗星。

腾讯和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科学探索奖”,每年选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45岁以下),首期从2019年开始,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这意味着腾讯基金会每年要投入10亿元。

“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作为腾讯科学周的一部分,其“新星机制”选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将成为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青年们追赶的对象:

为了选拔和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过评审委员会决定,在奖项评审中采用“新星机制”——在同等申报条件下,年纪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充分体现了该奖项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初衷。

少年埋下的种子发了芽长成了大树,如今希望在年轻人群体里埋下更多的种子:

“科学周就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

马化腾对腾讯科学周寄语

腾讯今年联合自然科研颁出首届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第一个获奖的神经科学家Tom Baden也登上了这次WE大会,他不仅在围绕神经元的研究工作上有很好的成果,而且建立了“非洲趋势”的组织,帮助全球的南方各国方便地建造出来自己做实验所需要的工具了,算是很好地践行了“科技向善”。

科学与技术

科学发展史上,两样东西的发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样是显微镜,人类得以观测更小尺度的世界;

一样是望远镜,让探索广袤的高空成为可能。

在刚刚结束的WE大会上,讲弦理论和多重宇宙的Brian Greene教授也提到了望远镜:“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应该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不变的。但是这个视角发生了变化,就是因为哈勃用强大的天文台观测银河系,发现宇宙在扩张。”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和天文望远镜也有一段故事:

13岁正读初二的马化腾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 ,后转入深圳中学,那时候的马化腾是个酷爱天文的少年,14岁的马化腾在生日时候,希望家里送给他一台准专业级八厘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当时要700元,相当于他父亲四个月的工资。

父母本能地拒绝了,但是在发现马化腾日记上写下了“父母扼杀了一位天文学家的梦想”时,最后还是咬牙给买了,而在1986年4月11日,读初三的马化腾成为全校第一个看见哈雷彗星的人,马化腾把这个时隔76年才光临地球的体验写成了观察报告,并获得了三等奖40元奖金。

马化腾捐赠过号称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成为过美国“科技突破奖”的创始捐赠人,最新发起的就是“科学探索奖”,要每年投入10亿。

10亿的数字似乎有些耳熟,另外一位爱好科幻的企业家杰夫贝索斯,每年投资在蓝色起源上探索宇宙的钱,也是10亿美元。成功企业家对探索未知的起源往往来自少年期的热爱,但实践形式各不相同。

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家以前被认为是独创性的先锋和时代的宇航员,从前他们雇佣工程师,如今他们赞助科学家。比如盛大之后的陈天桥进入慈善和投资脑机研究机构,一样的还有将目光从商业转移到慈善和公益的陈一丹,试图从另一个纬度帮助人类发现“小宇宙”。

作为企业的腾讯愿意用前沿科技解决社会挑战。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开幕式上,马化腾、马云和马斯克齐聚聊AI,最终得出的结论是AI能让世界变得刚好。

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看,AI是上一轮信息革命的延续。在2019 WE大会上,清华大学类脑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作为最后一个演讲者,从全能人工智能的角度,展示了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融合可能迸发的能量。

在软银投资者大会上,孙正义在展望未来30年时,讲到了一个核心观点:要致力于减少人类的痛苦,增加人们的快乐。

疾病正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来源之一。

今年的腾讯科学周,WE大会邀请到了里程碑式免疫疗法CAR-T治疗先驱Carl June教授,他的成果就是“能给别人的生活带来美好希望”的代表,在演讲的结尾,Carl June教授直截了当地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我非常的幸运,其实最让人觉得值得的工作就是父母和孩子们和我说‘谢谢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所以我觉得我很有福气,谢谢!”

在屠哟哟发给腾讯医学ME大会的贺信中,也提到类似的观点:“医学门类众多,都在向生命发问并寻求答案, 都是希望人类能少受病痛之苦,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生命健康也一直都是腾讯和众多科学家们紧密关注的话题。ME大会能够邀请全球顶尖的医学科学家与临床医生,一同聚焦癌症、抑郁症、艾滋病、老年病等国内最受关注的话题,相信会给各方面关心生命健康的人士以新的认知。

事实上,腾讯WE大会在过去吸引了科学工作者、科技从业者、媒体和投资者,前沿科学发现往往对每种角色都能有点拨——科学突破能引领技术进步,而哪怕是产品层面,我们也能观察到互联网从业者用“城市”来比“社区产品”的现象。

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商业,往往充斥着大量的现象,是将精力投入到对现象对分析中,还是回归到对规律的探索?答案显然应该是后者。越来越多的商业探索者开始从人类基因、熵增熵减看待问题,腾讯科学周专注于科学,但各行各行力图寻找自己行业“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索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先驱者背上总是插满了箭”

不论商业还是科学,重要的往往不是你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你选择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一届WE大会上,马化腾曾表示,“这个论坛没有谈及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要谈的是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如何解决我们可能现在想不到的未来的很多问题。“

回到“让世界变得更好”的问题上,2019“小宇宙”WE大会上的演讲者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神经科学家Tom Baden,用自己开源的研究成果和公益行为,改编了曼德拉这句名言:

最后一位演讲者施路平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类脑计算,他坦言自己很少参加学术活动之外的会议,但这次答应了腾讯的邀请,就是被“科技向善”的愿景打动,希望结合通过神经科学的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来让世界变得更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