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领域,谁敢赚黑心钱?”
2025-04-10 09:56:07
  • 0
  • 0
  • 0

新浪科技

  文 | 新浪科技 罗宁

  期数:No.70

  嘉宾:数字华夏创始人兼CEO沈健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16.660, 0.88, 5.58%)产业迎来爆发临界点。不论是春晚表演扭秧歌丢手绢的宇树科技机器人,亦或者是特斯拉秀出在工厂巡检的擎天柱机器人,都共同推高了这一赛道的行业热度。前不久,由前“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业成立的智元机器人获腾讯注资,而在智元机器人备受关注的同时,由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投资的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华夏”)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3月,由数字华夏研发,国内首款面部可实现29个主动自由度以及若干被动自由度的仿人机器人“夏澜”正式亮相,在数字华夏创始人兼CEO沈健看来,人形机器人应当用“接地气”的交互场景快速落地。对于当前热议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过热”观点,沈健直言:“要在机器人还没有完全实现AGI的时候就植入商业场景,更早实现商业闭环,因为等机器人真正成熟的时候再做这些场景就晚了。”

  “要在机器人还没有完整实现AGI时,就开始植入商业场景”

  今年3月18号,数字华夏在南京推出了男性版(半脸、戴墨镜)“夏起”和新款女性版(全脸)机器人“夏澜”,由于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及更加拟真的对话,这台机器人受到了不少业内关注。在沈健看来,能够攫取业界广泛关注,是因为自己和团队有着更清晰的商业化思考。

  图:数字华夏女性版(全脸)机器人“夏澜”

  “我们是深圳的创业团队,创业之初先考虑市场和客户,再反过来规划技术发展路径。所以不会像一些纯本体公司或纯大脑公司那样,一上来就钻到某个部件或者某个算法里,而是优先解决客户场景的闭环问题。智元机器人是我们的股东,机器人电机,减速器,感知,控制等部件供应链方面我们不用过多操心,这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根据市场反馈来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研究更关键、核心的运动控制,灵巧手等,以实现场景闭环。我本人是做了18年的计算,团队中有来自华为、富士康、大疆的,都是从to B市场打出来的,也有在to C市场做过的。所以我们能够发挥团队优势,供应链的优势又很明确。”

  他表示,正因如此,数字华夏在商业应用上专注于交互场景,比如展厅讲解、导览导购、文旅互动、康养陪护等面向人的场景。这种面向交互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进入门槛相对工业制造场景较低,但也有无形的门槛,比如对客户需求、行业认知的理解。这种无形的门槛,对于没有产业经历背景的创业团队来说其实较难做好。

  沈健提到,数字华夏自去年成立以来,如今已经有了一定销量。客户包括头部银行、运营商、电网、央国企、学校等,“很多to B的客户,需求还是五花八门的,但核心点都是想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如何能够利用机器人促进其业务实现增值。”他认为,现阶段的机器人远没有达到真正的智能。所以一切以消费为目的的推销或购买行为,其实都是错误的。

  他以零售行业为例,“比如过去我们到商场买鞋子,店员告诉你没货了,帮你查询,了解到在某某店是有货的,他会邮寄给你,让你先付钱。但如果有机器人,当它的数据打通到后台之后,只要问机器人有没有这双鞋子,他会马上告诉你,帮你预留,这样效率提升了。这就是机器人带来的作用,这个事情现在没有人做。所以要买机器人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业务实现增值才会买的,纯消费行为目前我都没遇到。”

  而对于行业发展如今遇到的“过热”质疑,沈健直言:“我们要在机器人还没有完整地实现AGI,就开始植入我们的商业场景,更早地实现商业闭环,因为等机器人真正成熟的时候再做这些场景就晚了。”

  “所有机器人公司卖什么价格都很正常,没人赚黑心钱”

  谈及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否会面临“卡脖子”,沈健认为,从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领先。现在全球做仿人的只有几家,海外市场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当下中美对产业认知、商业认知,以及对人才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说,公司跟美国的团队有交流,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的时间效率跟国内不一样。“我们做一个项目,几天就能做好,海外团队要花几个月,他们的人才密度远不如中国,投入的时间精力又不如中国多,卷不过中国。”

  而对于当下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沈健认为厂商之间差别并不大。他提到:“从中国的产业链上来看,其实成本上大家都相差不了多少。每家机器人公司面对的上游供应链其实都差不多。虽然有很多机器人公司说减速器、电机是自研的,所以成本低,但实际上他自己能搞一条产线生产电机吗?不可能的,最终还是得靠上游,所以成本结构是一样的,无非是商业策略或者机器人用了多少物料的差异。现在人形机器人卖多少钱都不为过,卖便宜的不代表性价比高,卖贵的不代表是黑心企业。现在机器人这么火,任何一个产业在中国只要火了,就没有谁敢赚黑心钱。“

  在沈健看来,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亟需标准和规范,因为这也是中国制定话语权的好机会。他表示,从技术角度看,标准的制定非常紧迫,尤其是数据标准。就像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一样,统一数据格式能避免资源浪费。现在机器人采集的数据,比如关节数据、电机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不同公司之间的数据无法通用。如果数据格式不统一,就像手机充电接口五花八门一样,效率低下。 机器人本体也需要标准化。比如,成人型机器人可以统一为1.7米,小型机器人统一为1.3米,这样内部电机布局和结构可以替换,减少浪费。

  “三年后的机器人本体硬件没有门槛”

  在沈健看来,如今人形机器人的火热,不少巨头公司纷纷入局,对于数字华夏这样的小团队来说并不是坏事。“大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确实有先天优势,比如资金、人才和场景资源,但小公司也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小公司在单点技术突破上有优势,能够快速聚焦核心问题并实现创新。而且组织灵活,效率更高。”

  他认为,机器人行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领域,市场规模足够大,足以容纳无数团队。全球有12亿以上的家庭,需求场景无限,没有一家公司能垄断整个市场。所以行业需要更多参与者,竞争者越多,说明方向正确。如果有一天发现身边没有同行者,反而会让他感到不安。

  谈及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沈健畅想:“机器人本体一定会非常成熟,硬件本身已经不会是门槛,可能到处都会产生ODM、OEM企业,会分做设计的、做代工的、做品牌的……全产业链成本可能打下来,做应用的公司会百花齐放。”而在他看来,数字华夏会是一个侧重本体关键部件和软硬件整体应用能力的公司。

  “我们由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他如此说道。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