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盟友到对手:美的与小米的智能家居霸权争夺战
2025-10-30 16:09:59
  • 0
  • 0
  • 0

当美的集团针对小米的智能家电控制专利发起无效挑战的公告公示时,这场始于2015年的跨界合作彻底画上了句号。从交叉持股12亿元的战略盟友,到空调市场份额贴身肉搏的竞争对手,美的与小米的十年恩怨,正是中国智能家居行业从混沌探索到格局初显的缩影。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单一产品的比拼,演变为"制造根基"与"生态壁垒"两种发展路径的终极对决。

十年转身:从互补联盟到全面开战

2014年的智能家居赛道充满不确定性,路由器、电视、空调都被视作潜在入口,结盟成为行业共识。彼时的美的手握制造产能与线下渠道,却深陷"不懂互联网"的困境;而以手机为核心拓展IoT生态的小米,正急需补齐大家电制造的短板。2015年的交叉持股,让双方推出了联合品牌空调"i·青春",美的输出制造能力,小米提供智能交互方案,成为当时行业协同的典范 。

蜜月期的终结始于2018年小米正式入局空调市场。对小米而言,空调是"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入口;但对美的来说,这直接触碰了其核心利益。2019年小米成立大家电事业部,美的则推出子品牌华凌正面狙击,同年小米减持美的股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战火全面点燃。随着小米空调出货量从2020年的110万台飙升至2024年的680万台,美的也在2024年清仓全部小米股票,套现18.37亿元,为全面对抗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

路径对决:生态打法VS制造护城河

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小米与美的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小米以"生态协同"为矛,构建了覆盖95%生活场景的硬件矩阵,其空调策略堪称典型:通过"上出风口"等微创新解决用户痛点,以3499元价格实现高毛利,同时依托"手机一键启动+小爱同学提醒"的生态联动形成差异化 。这种打法在洗衣机市场已初见成效,2025年前四月小米洗衣机线上份额达8.9%,均价同比上涨23.5%,成功突破低价标签 。

美的则以"制造根基"为盾,坚守成本与技术优势。其升级的"T+3"按需生产模式融合AI技术,将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稳定在29%-30%,比小米IoT业务高出近7个百分点。在应对策略上,美的采取"子品牌狙击+主品牌压阵"的组合拳:华凌以低价分流年轻用户,2025年上半年线上份额攀升至近10%;高端品牌COLMO营收增速达60%,有效对冲中低端市场利润压力 。线下10万家门店的服务网络,更在"以旧换新"政策下形成独特护城河。

不过双方的短板也同样明显。小米在冰箱市场遭遇瓶颈,2025年二季度线上份额从1月的8.5%回落至5.5%,印证了高价值耐用品市场中,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可靠性的认可度仍高于生态概念 。而美的虽手握制造优势,却在用户体验与数字化营销上落后于小米,美居APP的流畅度与生态整合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终局推演:从对抗到融合的行业进化

这场较量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抗的同时双方都在向对方学习进化。小米正在补齐制造短板,投资自建工厂进军高端中央空调市场,试图弥补核心零部件与售后服务的不足;美的则加速向"生态广度"拓展,打造"全屋智慧场景",在线上布局抖音渠道,线下学习小米之家的"体验+销售"模式 。

从市场数据看,2024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中,小米以16.3%的份额居首,美的以11.3%紧随其后,双方的竞争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2025年美的对小米发起的专利无效挑战,标志着竞争已从产品层面升级至知识产权维度,行业进入规范化竞争新阶段。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局或许不会是"谁打败谁"的零和博弈。当小米的生态能力嫁接制造深度,当美的的制造优势融合生态思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可能将在这种对抗与融合中,走出一条兼具技术实力与用户体验的发展路径。而最终受益的,将是在智能化浪潮中寻求便捷生活的普通消费者。(本篇文章有部分内容为AI生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