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收购案掀起的蝴蝶效应——三亚会议埋下鸿蒙根技术突围的伏笔
2025-07-03 10:01:22
  • 0
  • 0
  • 0

很多人可能以为,华为开始自己研发鸿蒙的起源是因为芯片被卡。但实际上华为的危机感,华为的布局要比这波制裁来得早很早。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以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华为开始动念自研系统,追根到底,要回溯到2010年一桩不起眼的收购案。

这桩收购案实在太不起眼,因为所涉金额只有200万美元。因为容错机项目,华为于 2010 年 5 月斥资 200 万美元,欲收购美国旧金山湾区的创业企业——三叶系统。华为的目的是购买 x86 服务器 I/O(输入 / 输出)虚拟化解决方案 V-8000 的产权,华为云的首席技术官张宇昕还记得,当时的三叶系统公司总共不过几十人,而为了专利,华为接收了16名三叶系统的员工。华为自己也没想到,美国把它上升到了国家安全问题,因为三叶系统的这项核心专利,如果在容错机项目里用于做处理器的互联,有可能让中国拥有实现小型机和大型机的能力——美国要防止这项技术被用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

此时的华为依然主营通信业务,但华为想从传统 CT(通信技术)领域进军 IT 业的意图已经被美国政府捕捉到,美国政府嗅觉之灵敏、行动之果断,令人猝不及防。

虽然这场交易金额不大,但由此引发的后续影响却远超交易本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国家安全为由建议双方终止交易。三叶系统要求华为将所有相关代码、文档、邮件和被污染的代码 全部清除。这项工作耗费了华为整整 9 个月的时间。除了清理代码文档,个人计算机里往来的邮件、共享文件服务器、公司电子公告栏、 公司的文档系统,甚至公司的邮件系统、备份系统都要进行彻查清理。

部门主管及开发部长会打开所有涉及员工的计算机,拿着工具一个个看、一个个扫,亲自确认和清理。华为公司的 IP(互联网协议) 每月实施一次增量备份,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数据备份,每三年执行三次全量备份,持续滚动的清理工作让技术专家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当你试图以一家企业之力抵挡美国政府的力量时,工作量有多么令人崩溃。

这一次由美国政府牵头的市场阻击,足以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和并购提供深刻的警示:中企在美投资审查的严格程度,以及中美之间在科技和投资领域的复杂关系,将是中国科技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

收购案告一段落,但是时代进程下,蝴蝶掀起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更早、更多的阻击信号,让华为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桩孤立的商业事件,因为只要是华为涉足的高端商业竞争,正前方出现的阻击一定是国家层面的政治角力。因此,华为的故事,终究是时代宏大进程 的一部分,是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一部分,中美关系的变化,早在华为收购三叶系统之前就已经开始。

2010 年年底,华为召开对未来有着深远影响的“三亚会议”。 老华为人都不会忘记三亚会议这一历史性时刻,那次会议的主题宏大且前所未有:面对美国的阻击,华为要制订自己的“逃生计划”。 华为决定深入 ICT 领域,对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七大基础根技术领域进行战略性投入。

这个决议背后,是长达一年的深思熟虑和调研。2010 年年初,徐直军交给张宇昕一个重任:调研国内外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产业。他提出了明确的调研方向,如果华为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被断供,国内能否顶上?如果不行,华为是否有自研的能力?如果要自研,能否收购国内操作系统或数据库作为基础? 张宇昕带领团队深入调研了中国多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公司,他得出两个结论:国产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尚不足以应对封锁和断供;华为应该自己干,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场200万美元收购案掀起的蝴蝶风暴,最终在三亚会议的决议中凝结为科技突围的基因。当华为在会议上按下根技术攻坚的启动键时,没人预料到十年后鸿蒙会以万物归一的架构直面全球生态博弈。三亚会议如何规划七大根技术的落地路径?华为在制裁前夜埋下了哪些战略伏笔?最初的"逃生计划"如何逆袭成操作系统界的破局王者?让《鸿蒙开物》带我们穿越回那场改变科技史的海边会议!让你置身于国家间暗潮汹涌的博弈,让我们一起获得产业突围的超绝智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