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产业互联网中的腾讯加速器
2020-10-27 21:44:06
  • 0
  • 1
  • 0

来源:原创 赵剑飞 腾云

自2010年开始,腾讯用了十年奠定了今日开源的良好基础,打开了良好开局。未来,如何更进一步?

文 | 赵剑飞

腾云特约作者

1984年,乔布斯想让比尔·盖茨为苹果电脑写程序,邀请盖茨到库比蒂诺观看麦金塔操作系统的演示。“我不需要你,但可能会让你参与进来”,《史蒂夫·乔布斯传》中这样描写盖茨从乔布斯那儿接收到的潜台词。

乔布斯对盖茨的轻视在当时并不奇怪。在计算机产业发展早期,硬件一直是主角,软件只是配角,软件公司围着设备巨头们打转是常态。硬件厂商对软件重视不足,以至于IBM在推出PC时,将操作系统外包给了盖茨,且没有对MS-DOS进行买断,这是微软帝国的源头。

青年时代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1/4个世纪以后,诺基亚遗憾地重蹈了IBM当年的覆辙,没有意识到软件系统已经取代硬件,开始“吃下”世界。诺基亚的领导人在总结这段教训时说,对手机来说,将硬件置于软件之上的做法一直以来都是明智之举,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情况却风云突变,手机的竞争优势完全取决于软件,尤其是那些具有平台效应的操作系统。(据《偏执乐观:诺基亚转型的创业式领导力》)

回望曾经由Windows统治PC桌面的格局,今天的IT和互联网产业可谓沧海桑田:GNU/Linux已经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操作系统;Apache成为最流行的服务器软件,MySQL则维护着大量数据库,支撑着互联网不断扩张;安卓与iOS系统分庭抗争,成长为强大的安卓生态系统,价值高达万亿美元……

推动沧桑变换的力量是开源。开源软件,简而言之,就是软件的源代码可以被任何人获得,软件的著作权持有人根据特定的许可协议,在保留一定权利的条件下,允许他人使用和修改软件,并可向其他人分发软件。

开源软件运动脱胎于上世纪末的自由软件运动,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蓬勃发展,走向完善,不仅带来软件技术的大量创新,也带来了软件商业模式的革命,以至于传统的软件巨头和互联网后起之秀纷纷拥抱开源。

Eric S. Raymond探讨软件开发模式的著作:《大教堂和集市》

当腾讯选择产业互联网作为战略方向时,开源成了必然之选。2019年,在重庆智博会上,马化腾郑重表示,腾讯愿意向外部开放源代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共同体的构建,因为“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拥有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技术和能力,产业割裂和技术脱钩将会损害整个人类长远的利益”。

这是马化腾代表腾讯管理层首次对外公开谈及腾讯的开源策略。进军产业互联网,意味着腾讯要从面向C端用户转向面向B端和G端用户,要完成这个转型,赢得企业级客户的信赖,除了依赖在C端积累多年的产品运营经验优势之外,腾讯还不得不构建自身在产业互联网基础技术上的优势,而软件产业过去30年的发展表明,开源是实现这一转型的有效加速器。

Open Source Initiative的logo。这一非盈利组织主要定位于管理开放源代码活动。

▌开源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出于对AT&T将操作系统UNIX商业化的不满,自由软件运动先驱理查德·斯托曼发起了GNU(GNU is Not UNIX)项目,目标是用可以自由共享的代码来构建一个公开的UNIX操作系统。1985年,自由软件基金会成立,自由软件运动燃起了星星之火。

自由软件运动不是追求软件免费,而是要让软件的用户拥有基本自由。这些自由包括:自由地运行软件,学习、修改以及重新发布软件的原版或修改版。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斯托曼带头起草了GNU GPL(通用公共许可证),通过许可协议的形式来确保一款软件用户的自由权利,这种权利在软件被更改之后仍得以延续,由此,也开创了“Copyleft”这一全新的软件版权理念——要求作者所许可的人对改动后的派生作品要使用相同许可证,以保障其后续所有派生作品都能被任何人自由使用。2006年,GPL的主张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具有了法律效力。

1991年,瑞典大学生林纳斯创建了一个类UNIX操作系统的自由内核,即日后的Linux。Linux发布之后,吸引了全世界的开发者。Linux后来加入到GNU项目中,弥补了GNU内核的缺失,令GNU/Linux成为了完整、可自由使用的操作系统。

Linux的成功不仅在于一个技术内核,其开发过程更让人意外。这是一种基于网络、去中心化、通过众多志愿者同行参与、松散合作的全新软件开发模式。《大教堂与集市》作者埃里克(Eric S. Raymond)称之为“集市模式”,与传统由大公司主导、集中开发软件的“大教堂”模式相对。

Linux Mint运行Xfce桌面环境的截图。图中所有的软件都是开源软件。

埃里克的这个观察得到了网景公司的重视。1998年,在微软的竞争压力下,网景有意将Netscape开放成为自由软件(后改名为Mozilla),利用外部力量赢回优势,便聘请了埃里克作为顾问,设计开放策略。

后来,为将Linux 为代表的自由软件进行商业推广,布鲁斯·佩伦斯和埃里克等人提出了“开源软件”这一概念,注册了“Open Source”的商标,还成立非盈利组织开放源代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用于管理开放源代码活动及其认证标志。

按照构想,开源软件必须符合十条标准,其中最主要的三条是可以自由分发、源代码开放、修改后的软件也可以分发。埃里克等人意在促进软件企业、开发者和用户之间形成一种透明合作开发模式,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种比传统企业封闭开发更优的模式,而这与斯托曼倡导的自由软件理念有着根本差别。不过,开源运动明智地采纳了自由软件运动许可证体系的实践作法。

开源软件的理念得到了Linux的拥抱。2007年,Linux基金会成立,负责协调和推动Linux的开发,通过非盈利基金会和社区结合的治理模式,Linux不断完善和壮大,并且获得了IBM、康伯、Oracle等巨头的支持,被移植到各个硬件平台,成为最流行的操作系统。

Linux模式此后为各个开源软件项目所效仿。1995年,美国国家超级电脑应用中心开发了Apache软件,Apache成为最流行的Web服务器软件。1999年,Apache软件基金会成立,负责维持Apache服务器。在Apache软件基金会支持的Apache项目与子项目中,所发行的软件产品都遵循Apache许可证(Apache License)。

开源模式在软件的开发质量和效率上展现出巨大优势。与传统商业软件开发相比,开源模式展现出充分共享、自由协同、无偿贡献、用户创新等新特征。此后几年中,Python软件基金会(2001年)、Mozilla基金会(2003年)、Eclipse基金会(2003年)、软件自由保护组织(2006年)、OpenStack基金会(2012年)先后成立。其中有些基金会选择采用现有的GPL或Apache许可证,有的基金会则像Mozilla基金会一样设计了自己的许可证。

2000年,数据库MySQL开放源代码,选择遵从GPL协议,也加入开源阵营。加上开源的编程语言PHP,支撑互联网网站的基础应用所需要的服务器、数据库、动态组件等要素全部都可以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实现,故此LAMP(Linux、Apache、MySQL、PHP)被称为Web应用平台“四剑客”。此时恰逢互联网泡沫破灭,与闭源软件相比,开源软件在价格上也更有优势,因而更受企业欢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开始,基于Web的托管 Git 代码仓库的平台(如GitHub)开始出现,进一步推动开放源代码管理技术的升级,让开发过程前所未有地无限扩展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而且允许几乎每一个程序员参与贡献,将开源编码的开放性带到了更高的高度。

至此,经过十多年发展,在开源的理念、Copyleft和许可证制度、社区和基金会构成的治理结构、GitHub等代码托管平台的合力之下,开源软件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不断产生惊喜。

▌大公司与开源

开源软件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不断蚕食原本属于商业软件巨头的领地。

在鲍尔默时代,微软对开源抱有极大敌意,鲍尔默一度称开源的Linux为“癌症”。不过,互联网公司却相对欢迎开源。

2005年,谷歌成立了“开源项目部”,成为第一个实施开源战略的巨头企业。尽管不是典型的软件企业,谷歌却对开源软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除了开源一些项目,谷歌创建的Google Code一度是开源软件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举办Google编程夏令营(GSoC),推动全球超过一万多名学生参与开源社区,贡献代码。谷歌最大的收获是采用开源推出安卓系统,加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

收购初创公司安卓并推行安卓操作系统,可能是谷歌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安卓开源策略不仅使安卓自身实现高速迭代,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操作系统生态。

在安卓之前,诺基亚、微软、索尼、摩托罗拉等都在尝试开发独立的手机操作系统,但无一成功。谷歌的移动战略也遭遇挑战,它无法将自己的应用投放到所有手机上。3G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谷歌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为保持竞争优势,其最终的策略是收购只有8个人的初创公司安卓,推出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而安卓的目的,不在于让很多人去用谷歌手机,而在于让他们去用智能手机。

在iPhone问世的第二年,安卓上市。此时的诺基亚尚占据全球移动设备40%的销量。诺基亚的智能手机采用了塞班系统,这是一个由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合资持有的公司开发的系统。2008年第三季度,塞班系统的市场份额达到71.30%。不过,诺基亚显著的市场优势使得其他手机厂商不愿意支持塞班系统成为行业平台。因此,塞班系统很难快速更新,体验不佳,多方合作不仅不能帮助诺基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对抗竞争,反而成为了巨大的绊脚石。

谷歌将安卓开源给所有厂商,不仅允许制造商和运营商采用,厂家还可以对系统进行修补。不过,硬件厂商如果要使用Gmail、Google地图等谷歌移动服务,则需要获得谷歌授权并付费。尽管如此,对那些自己无法开发操作系统又想分享手机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企业来说,安卓恰如雪中送炭。

短短几年时间,安卓就得到了除苹果和诺基亚之外主要手机厂商的支持。2010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连线》杂志甚至用“安卓之年”来代称。从HTC、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到华硕,几乎每家手机厂商的设备都搭载着这款操作系统。开源的策略不仅加快了安卓的完善速度,还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到2011年,安卓的装机量已经超过苹果的iOS系统,2012年更是占据了全球70%的智能手机。

从表面看,安卓免费提供给手机制造商,并没有转换成利润。但是,这帮助谷歌占据了移动设备市场。作为iOS唯一的强劲对手,安卓压制着苹果。与此同时,安卓更是帮谷歌铺就了向移动广告转型之路;若非如此,此次转型将十分艰难。自2011年末起,谷歌每个季度总体的“付费点击”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这主要归功于在移动设备上展示众多广告。

谷歌之后,Facebook、Twitter、Paypal、Netflix等纷纷拥抱开源。

根据中国信通院《开源产业白皮书(2019年)》的数据,截至2018年,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已有3000万开发人员,其中2018年的新用户数量超过了前六年用户数之和;囊括200万家企业或组织,2018年的组织数目比2017年增加了40%;拥有9600万个代码库,超过三分之一的代码库是在2018年创建的;已提交2亿的 “pull request”,仅在过去一年就创造了超过6000万次。

微软、IBM等软件巨头也意识到,若不拥抱开源,自己的地位将受到威胁。2014年,纳德拉出任微软CEO之后,把“移动优先、云优先”作为战略方向,从以Windows为中心的战略转向以云服务为中心,微软的运势随之再起,而拥抱开源也成为重要策略之一。

微软开发了类似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的原型产品,并且完全基于开源软件。虽然Windows Azure云平台仍基于微软私有的软件,但是向开发者提供了多种开源工具,帮助他们开发自己的应用,不仅包括 Node 和 Hadoop,也包括 Java 和 PHP 等开源语言。

到2012年,微软在 Windows Azure 云计算系统中加入了两款开源平台,并向三个开源项目贡献代码,包括一些知名的大项目,如Node.js和Hadoop。

在开放思想之下,纳德拉推动了微软文化的重塑,对外开放合作,与苹果、Linux、谷歌等重新修好,加快拥抱开源,甚至喊出了“微软爱Linux”的口号。

2014年以后,微软先后将.NET核心、CoreCLR开源,2016年收购多平台移动开发公司Xamarin后将其SDK、命令行工具等开源,并加入了Linux基金会,成为最高级别的白金会员。

今天微软已然成为对开源服务支持力度最大的商业公司之一。2018年,微软以75亿美元收购程序员代码托管和社交平台GitHub,以此继续巩固自己在开发者中的优势地位。

2019年,在重庆智博会上,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郑重表示,腾讯愿意向外部开放源代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共同体的构建。

▌转向产业互联网

微软转型加剧了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云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被各个巨头关注:亚马逊、谷歌、IBM等厂商在全球市场跑马圈地,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国企业则在中国市场互争高下。

通过社交、电商、消费、娱乐等方式,互联网已经成功连接了将近10亿中国用户。下一步,人们期待将物理世界(工厂、设备、学校、汽车、家居等线下环境)接入互联网,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最终形成万物互联(IoT)。

早在2014年,腾讯高层就意识到,互联网向线下转移的潮流即将到来,腾讯需要有所准备。当时腾讯内部成立了一个七人小组,负责腾讯智慧城市项目,探索如何服务线下。

2015年,马化腾进一步提出“互联网+”,这个概念一时风行全国。

到2016年,腾讯内部正式成立“互联网+”合作事业部,牵头组织各条线,探索如何与政府和企业合作。2018年,腾讯正式宣布进行战略升级,深耕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关于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想象有很多:郭台铭看到的是“熄灯工厂”,雷军看到的是智能家居,马化腾看到的是各行各业的全新机会。马化腾表示,不管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人工智能,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并促使其转型,这和中国整个GDP增长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向未来高质量增长的大趋势是相符的,各行各业都要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武装自己。

因此,产业互联网不只是腾讯的机会,也是中国各行各业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机会。

对于腾讯而言,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自己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腾讯自我定位是“数字化助手”、各行各业的“双打搭档” “数字顾问”、连接器、工具箱、生态共建者……而腾讯目前最看重的制造、农业、零售、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文创等领域,以及金融、政务,基本构成腾讯产业互联网的重点目标市场。

想清楚要做什么后,腾讯要向产业伙伴们证明的是,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首先是在C端的能力优势。仅微信每天就有11亿人登录使用,这使得腾讯在连接用户方面具有传统IT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不论是通过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还是利用微信支付和企业微信,腾讯可以让任何一家企业快速建立更高效的用户、员工触达渠道,实现沟通、交易、服务的功能,而腾讯要学习的是如何把C端的连接能力变成解决方案,使之成为突破企业客户的一件件利器。

其次是在消费互联网中积累多年的产品思维和经验优势。虽然说“顾客是上帝”是所有生意人的圣经,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像腾讯这样,把用户体验为先这一产品思维发挥到极致。

再者,强大的运营能力也是腾讯的优势。比如,对海量用户并发的支撑,以及在互联网累积的安全技术优势等。一旦腾讯团队找到如何将多年积累的上述经验应用到产业互联网客户身上,带来的化学反应效果将是惊人的。

此外,腾讯的技术优势体现在哪?这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上看,目前不论什么“云”,绝大多数都是用开源的方式实现,或者说用开源的技术支持,没有一朵做得好的云完全是自己的技术或者完全闭源。究其原因,在云技术发展过程中,要耗费很多资源,复杂度极高。而开源是一种集合众人力量和智慧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方式。所以,用开源的方式去实现的话,对于云的快速发展,或者说对于支撑产业互联网最重要的云核心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合适的,也是目前最有效和最高效的一个方式。

相反,封闭的话会导致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大数据、云的技术如果凭一已之力从头去开发,即使强大如腾讯,没有两三年做不出来,而且做出来的效率远远不及外部已经成功的开源的方案。如果已经有开源的生态,闭源的玩家没有十倍数量级或以上性能的优势,一定竞争不过开源厂商。所以,在有外部成熟方案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会用成熟方案去做。

这也是为何开源的先驱者会认为,开源软件如果最终能取得胜利,可能不是因为“合作是道德正确的”或“软件闭锁是道德错误的”,而仅仅是由于闭源世界无法赢得与开源社区之间这场不断演化的军备竞赛,因为后者可以在一个问题上投入比前者多几个数量级的熟练技术工时。

在此背景下,开源由于透明开放的特质,一方面有助于腾讯提升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快速建立外界对腾讯技术优势的认可。产业互联网战略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能够形成一个足够开放的生态,吸引到足够多的外部伙伴加入其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开源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开源版的腾讯健康新冠疫情模块国际版和新冠肺炎AI自查助手。

▌腾讯开源加速器

腾讯有许多重要的产品都是基于开源技术研发的,QQ就是运行在开源的Linux服务器上的,因为这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开发效率,而不需要重新发明“技术轮子”。

腾讯的创始人团队中不乏开源的忠实拥护者,顺应开放战略,腾讯从2010年开始在公司内鼓励和推动开源的代码文化,对内部的代码进行统筹管理,鼓励内部好的项目跨团队、跨部门、跨业务使用,初步建立起开源的工具和流程。

2012年,一个名为“Blade”的构建系统悄然开源,这是腾讯在对外开源上的首次尝试。2016年,微信Tinker在GitHub上推出,它是微信官方的Android热补丁解决方案,支持动态下发代码、So库以及资源,让应用能够在不需要重新安装的情况下实现更新。这也是腾讯正式推出并运营的首个开源项目。

程序员代码托管和社交平台GitHub,其办公环境也贯彻了公司的理念:开放=开源。

从2016年底开始,腾讯加快了对外开源的节奏,到2018年6月,已经对外开源了56个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微信、腾讯云、腾讯游戏、腾讯AI、腾讯安全等相关领域,多是围绕腾讯最受欢迎的核心业务进行研发的。

将产业互联网作为未来的战略方向之后,开源的重要性急剧提升。顺应组织架构调整,腾讯公司级的技术委员会成立,下设开源协同项目组、自研上云项目组和对外开源管理办公室,“开源协同”成为腾讯最重要的技术战略之一。

据腾讯开源管理办公室介绍,腾讯开源路线图包括“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是内部开源协同。首先,拉通内部项目和组织,从之前的部门小团队作战转向跨部门大团队作战的协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优势寻求技术突破,并建立起筛选机制将代码开放出来。

第二步是推动对外的代码开放。优化设计与代码结构,不断拓展落地场景,有效利用外部贡献者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技术影响力。

第三步是社区开放治理。在这一阶段,注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开发者生态体系构建、社区领袖与领导力培养、全社会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个方面。

腾讯开源管理办公室委员、Apache基金会Member堵俊平认为,这三步虽然顺序有先后,但其实是在同步推进,更像是开发中的“迭代”概念。目前,资源更多投入在第一步上,但在第二、三步上也已经有一些成绩和产出。

腾讯内部也在积极倡导“开源、协同、云上生长”的新代码文化,倡导研发人员对优雅代码的追求,同时通过奖励措施,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开源。项目开源之后,团队的变化显而易见。

开源之前,团队只盯着内部业务,合作方也只是公司内部的其他小团队。开源之后,需要更多的对外沟通,包括让社区提供帮助和支持,以及项目技术分享等。团队常收到外部的各种各样的邀请,去分享项目背后的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成就感。开源自然也提高了对项目的要求,外部专家也会对项目提供指导,从而起到提升及督促团队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日积月累,开源文化在腾讯内部生根发芽,逐步成为人们的主动选择,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量,比如,当有团队对开源不理解或者反对时,自然而然地会有一批员工主动去解释,或者做有意义的讨论,把开源的工作往前推进。2015年腾讯只有五六个项目申请开源,到2019年有四五十个,而且很多项目已经渐入佳境。这些都表明腾讯内部的开源文化已经进入良性阶段。

截至2020年3月,腾讯对外开源的项目总数已经增长至98个,累计在GitHub中获得了超过28万Star(Star代表项目受欢迎程度),在GitHub全球开源企业Star数排名中位居前十。同时,腾讯还加入了Apache、Linux等9大开源基金会,深度合作成为最高级别会员,并向开源基金会捐赠3大优秀开源项目。

2020年,为向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科技力量,腾讯先后将腾讯健康新冠疫情模块国际版(TH_COVID19_International)和“新冠肺炎AI自查助手”(COVID-19 self-triage assistant)开源,前者使得全球机构都能免费、快速建立部署自己的疫情查询服务,而在中国已经提供了60亿次以上的疫情查询服务;后者则是一个能帮助全球民众自查新冠肺炎感染风险并给出防范指引的AI,它能把专业的医学指南转换成通俗易懂操作简单的对话,帮助民众正确抗疫。

这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已经帮助了中国17个省区市的40个疾控部门、300余家医院、30余家行业ISV合作伙伴,服务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

对加速产业互联网生态建设,开源至少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

一是建立标准。传统通信行业标准建立往往是大公司之间的一个协调过程,但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往往是通过开源的组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当中优胜劣汰产生的,这也是最节省人力的方式。一个公司做得好,慢慢就是事实标准了,因为不断有更多的场景、更多的用户帮着完善打磨产品,所以开源本质上也是一个沉淀成为标准的过程。

二是聚集人才。开源不仅仅有技术的比拼,还有对人才的吸引。对于个人而言,掌握开源技术的潜在好处是未来工作的机会更多,毕竟用开源技术做业务实现的公司,远比一家只守着自己技术去做的公司好很多。

三是建立生态。把底座层次化的东西做好,在这个基础上,在上面的平台层、应用层一层一层地去做其他的创新,避免了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团队去做重复的劳动。

受益于在开源社区里的努力(如发布大数据开源项目、推动Hadoop或者Spark发展),越来越多人相信腾讯有能力去支持企业服务。很多互联网公司选用腾讯的一些基础设施服务,也是因为其通过开源展现出来的技术引导力。比如在大数据领域,为什么用腾讯的核心体系?原因就在于企业更相信腾讯的技术能力,通过开源社区能够推进产业互联网在行业落地。

以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腾讯TBase为例。TBase为包括银行和保险机构等国内金融领域的一些头部企业提供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使用Oracle无法应对海量数据,同时改造升级成本也非常高。了解到这些金融机构的痛点之后,腾讯把自己的技术推广进去,帮助他们解决行业的痛点。这是技术帮助产业互联网策略落地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开源之后间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企业客户的信任提升。作为政府或者企业,更容易选这个行业里开源的技术,因为开源相当于完全的开放代码,也代表技术上更高的自信。

自2010年开始,腾讯用了十年奠定了今日开源的良好基础,打开了良好开局,未来能否有机会更进一步,取得重大突破?腾讯还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一个好的契机。

所谓“时势造英雄”,到底是安卓成就了移动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成就了安卓,见仁见智。显然,物联网、5G日渐普及,给所有人带来了同步起跑的机会,这种时势造英雄的机会已经来到眼前。

未来肯定会有一个时代的更替,是人工智能时代还是5G时代,目前无从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技术肯定会基于开源技术,这不会有“To B or NOT To B”的纠结。

当然,对腾讯眼前的发展需求来讲,更重要的是聚焦当前的业务,从中形成更多开源的好项目。通过开源协同,在内部把大家协同到一起,形成一些公共的组件,去支持更多的业务。这个公共的组件慢慢变得大而美,能够支撑不同的场景,产生经典作品并开源出来。

物联网操作系统被很多人视为这样一个机会,目前华为、小米都在进入这一领域,竞争开始日趋激烈。腾讯开源项目物联网终端操作系统TencentOS tiny瞄准的就是这个空白,全球现在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水平线,起步差不多,甚至中国企业可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有实现突破的可能性。

当机会到来,究竟腾讯能够做什么?现在还不能下定论。但是,肯定会有一些空白的地方出现,等待着腾讯去发现。天时就是时机,人和就是企业文化,加上腾讯的业务,这三者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一些空白需要去填补,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项目也将由此诞生。

*本文摘自《产业互联网的中国路径》,由汤道生、朱恒源 主编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